聲無哀樂 - 隔著電話播著歌
- 聲無哀樂
- 4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都不知道該怎麼翻譯《The Virgin Suicides》的片名。總之在電影後段的一幕,四個男生打電話給四姐妹,不說話,只播著黑膠去讓她們聽,目的是讓對方明白自己那邊想傳達的意思和情感。為什麼劇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我無意細談,只是當見到這一幕時,我卻覺得比起傳一個連結給對方讓對方自己聽,利用打電話的時間去播歌更加親密更加私人。我這邊先要把聲量調得大一點才能讓對方那邊聽到,聽到未必是聽得好,但聽到就足夠,無須強求音樂質素。這又不同於之前我到訪「想你電台」而想起的電台點歌,因為這是屬於兩人之間,或在電影中是八人之間的小團體內的經驗。
他們播的歌包括Todd Rundgren的〈Hello It's Me〉、Gilbert O'Sullivan的〈Alone Again(Naturally)〉、Bee Gees的〈Run to Me〉和Carole King〈So Far Away〉。一看就知道是關於典型少男少女的情感,關於好感和喜歡,關於愛和性,關於得到和失去。在少女的耳朵中,除了私人感情之外,還夾雜著細妹自殺的陰影和被母親過度保護的壓力。這兩者,少男是知道的,但他們不想理會複雜的事情,只想簡單地去親近少女,想要有個伴一起出去玩。後來四姐妹集體自殺,少男繼續長大,繼續遇到不同的女生,卻在心中永遠記得這幾個里斯本女孩,我相信他們不會忘掉曾經大家一起倚在電話旁聽自己播的歌也聽對方播的歌。
看完電影後,我想象廿多年後的現在會否仍有這種深刻又私密的聽歌經驗。硬件上的要求很容易,固網電話黑膠碟黑膠轉盤到處能買到。但軟件上,當代人都難接受使用它們了吧。黑膠雖然復興,但固網電話沒有。較貼近當代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手機連著藍芽耳機,一邊講電話一邊用電腦上網,想一起聽歌時便Google找歌,按兩下音量鍵,覺得聲量足以讓對方聽到,便繼續網購。這雖然也是隔著電話播著歌,但我總覺得這不夠深刻。少男少女播的是黑膠,下次拿起同一張黑膠,像在腦海中拿出相應的回憶。被母親要求燒掉丟掉黑膠時,失去的不是歌曲,在唱片舖可以輕易買回歌曲,卻再買不到那張獨特的黑膠,買不到那張因為看著唱針一圈一圈往內走的黑膠而感覺到雖然隔著電話但親眼看著美好時間慢慢流逝的黑膠。如果是靠Google找歌,下次找同一首歌即使是同樣來源,卻遠遠不夠黑膠那樣深刻,更不要說在網上的同一首歌有千千萬萬的來源。
我走到黑膠櫃,看著為數不多的黑膠,有些暫時沒有故事,或者在等待我某天打電話給別人而拿起它,它的故事便從此而起,有些有幾個故事,拿出它們,摸幾下唱片封套,好像是抹掉被塵覆蓋的記憶,依稀想著多年前的童年往事,想起我心中的里斯本女孩。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電影《The Virgin Suicide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