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望你早歸〉是在今年年頭黃耀明演唱會。古老的台語歌暫時不是我的興趣,但至少知道了這首歌,我對它七十年內不同場合的迴響仍一知半解,但又至少記住了這個歌名。三個月後我跟朋友去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看「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展覽,想不到再遇上〈望你早歸〉。
紀露霞〈望你早歸〉在三個地方出現。首先是流行音樂史大事年表上,然後是介紹三十至五十年代的歌曲中,最後是手稿,可見這首歌確實重要,而且幸運,不然手稿也未必在76年後仍保存著。
整個展覽不只是看的,導覽耳機會派給每個人場觀眾。我最初還埋怨那麼煩,我用眼看展板文字不就可以了嗎?就像一入場就看到馬世芳的文字那樣,我以為整個展覽都是如此。用馬世芳的文字作為開場是非常好的選擇,因為當今最會介紹推廣分析台灣流行音樂樂評人,莫過於他。踏進第一區域,我才發現我以往真被低級展覽荼毒了。主辦方提供的中文導覽內容分為兩部份,先是找音樂人去說一下那一區的展覽重點,之後就是播放相關歌曲的串燒。最先出場的是李宗盛扼要說出流行音樂史,再有羅大佑在火車區域說出跟火車相關的歌曲,接住馬世芳母親陶曉清講民歌運動,還有張艾嘉談情歌。這些都吸引住我。話講完就是串燒歌曲,除了最初30至50年代的部份選的歌較短,可能怕人吃不消,其餘的都選了6-7分鐘的歌,再配合投影出來的歌名歌詞,就可以立刻記低一些之前不懂的歌手歌名了。我不用記低〈望你早歸〉,但猶如一個老人那樣,記下了一些我從沒聽過的名字,例如草東沒有派對。我相信不少人會是我的相反,但無論是那一種,都讓不同觀眾各取所需,開了很多道門去認識更多或更深或新或舊的流行歌。這肯定是策展人想做到的,後來我看YouTube官方頻道的展覽紀錄片,看到他們說出了這個願景,也看到艱難的策展過程。我看紀錄片時想像過如果在香港搞相同的展覽的話,會有什麼地方容許,會有什麼歌曲入選串燒,會找什麼音樂人介紹,會說什麼,會借到什麼展品。我想了一分鐘就不敢再想下去。
看展覽後,時間剛好對上了修復版《悲情城市》。這電影我早幾年在家看過,但能在大銀幕上看的機會當然要珍惜。電影我不多說了,只想提及最後寬美寄出的信,內容大致是自己老公專業地做完當天的拍攝工作後靜靜被人捉走了,她到現在都不知老公在何處。我猜想那時候遇到這悲劇的家屬,聽〈望你早歸〉必定連夜失眠,只想著「希望你早一日回來」,或至少知道他被監禁在什麼地方,用後門方法去看看他,猶如莫言《天堂蒜臺之歌》(洪範,頁339)所寫:「前日託人打聽,知道你們關在這裹。昨天俺就來了,在外邊等了一宿。今早上碰到一個好心的閨女,她幫俺走了後門,才見上你。」我的猜想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最初對〈望你早歸〉的詮釋是關於士兵,而非政治犯,後者的詮釋 弓美麗島事件時才出現。那又如何?我只是在回家途中的一個多小時,一邊把美麗島倒推去設想二二八,再把美麗島往前推去設想,一邊聽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望你早歸〉,覺得是時候要伴著台灣歷史去認識這首歌了。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