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無哀樂 - 蕭邦的力量

  • 作家相片: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 2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ree

那個在希治閣《歡樂園》的包租公究竟在聽什麼,我不知道,但當我看波蘭斯基《鋼琴戰曲》時,我偏偏認定包租公聽的就是蕭邦,只是他遠在英國,英國還未參戰,他還有不少日子可以聽,直到聽音樂變得奢侈。奢侈是因為在生死面前,還聽什麼蕭邦,彈什麼蕭邦,想什麼蕭邦。能活下去才能繼續聽,繼續彈,繼續想。


ree

《鋼琴戰曲》的主角卻不是這種人。身為猶太人,他在戰爭裡身不由己,多次落入險境,又僥幸存活,其中有兩個巨大僥幸。首先他被一個他不欣賞的人拖走令他不用跟家人一起搭上駛向集中營的火車,這使他心碎到崩潰,但始終是活下來。後來他在一座大屋中避開敵軍,大屋裡有座三角琴,他忍不住彈,怎料被一名德軍高層發現,叫他繼續彈,德軍出於欣賞而沒有殺死他,反而讓他躲起來,給他食物,直至德軍要撤離。高層被俘虜後,想靠主角的名氣去保住自己。主角也落力找過他,可惜找不到,高層不久就在蘇聯的嚴寒天氣下死去。


在這齣電影中,蕭邦作品一直都內在於主角。由他一開始在電台裡演奏,到戰後的演奏,蕭邦像點了一盞指引他要拼命活下去的油燈,有時光茫,時而微弱,但從不熄掉。支撐著他的不一定支撐其他人。如果我遇上戰爭,我也不敢說有什麼會支撐我,可能是幾首杜甫詩幾首蘇軾詞幾首廣東歌。幸好暫時未遇上戰爭,我還有空閒去重溫一些在電影中播過或彈過的蕭邦的分析,焦元溥《聽見蕭邦》便我在中文世界裡遇到最好的蕭邦嚮導。


ree

焦元溥從大環境入手,先講蕭邦的時代、美學、同行、偏好的鋼琴等等,之後逐首樂曲作簡短介紹和分析,幾乎涵蓋了所有蕭邦作品。以導論來說,這本書已經寫得很好。外人若只是打書釘地揭一揭,或會被書的厚度嚇一嚇,再被書中引用的樂譜再嚇幾嚇。不懂讀譜的只能跳過那些分析。但只要基本地懂讀譜,就更能直接地知道焦元溥談論的小節有什麼重點。不論是年少時練過相對容易又出名的樂曲,例如〈夜曲〉(Op. 9, No. 1),還是我心底喜歡卻從沒練過的高難度作品,例如〈第四首敘事曲〉(Op. 52),讀他的分析都能增加知性上的認識,這種認識又反過來加強了我的喜歡。即使是某些沒什麼感覺的樂章,他都開拓了另一個進路讓我嘗試欣賞它。這樣去認識蕭邦應該有助貼近主角所感受到的蕭邦,但在蕭邦以外,我還需要了解小人物在二戰下的困境,不然我很容易會以為主角的蕭邦是優美閒瑕的蕭邦,像是包租公在舒服的家中聽的蕭邦,根本不會覺得外面正有一枚炮彈在十秒後把一切都炸飛。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鋼琴戰曲》,作者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