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聲無哀樂

聲無哀樂 - 低音勁



不少人認為大陸的音樂節目造就出一種傾斜的音樂品味,那就是每首歌都要有高音。那跟《無間道》兩個男主角聽蔡琴〈被遺忘的時光〉時阿仁所說的話太不同了:「高音甜,中間準,低音勁,一句講晒通透啦即係。」當然在那個情節中,他們談的是音響配置,但這正好反映音響配置也絕不能偏向一邊。


當歌手上綜藝節目時,主持都會請他們唱歌,唱的卻未必是他們自己的歌,而是能飆高音的歌,通常是〈我是一隻小小鳥〉、〈大海〉、〈存在〉、〈煎熬〉、〈死了都要愛〉等等。為什麼不唱降key版呢?低音為什麼比高音的地位好像差一截?我總在想像那位我很喜歡的歌手,若在那兒唱歌的話,聽眾會有什麼反應?


Leonard Cohen的低音似乎不是大部份香港人會喜歡的聲線,會嫌他悶嫌他單調。早期的Cohen,例如收錄在《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的〈Who By Fire〉,我不認為是那麼悶和單調。後期的Cohen,或者會是,他最後一隻專輯《You Want It Darker》的所有歌,不僅是聲線,而是主題上也更沉重。我很難想像有人升key去唱他後期的歌,因為唯有如此低的key才帶出那種勁。


蔡琴和Cohen雖然同樣是偏向低音的歌手,但當我聽到蔡琴升key唱她改編Cohen最出名的〈Hallelujah〉時,我不能不覺得只變成中音準。怪不得在《無間道》裡他們聽的不是這首,導演選一首蔡琴自己原唱的歌才能顯出她的勁。

 

作者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2002)

 

3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