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聲無哀樂

聲無哀樂 - 邊走邊找,邊找邊唱



對於陳凱歌,我認識不深興趣也不大,但想到多次聽過的同名歌曲,就不妨看一下1991年的《邊走邊唱》。劇情改編自史鐵生小說,主線是盲人樂師年少時聽到師傅說可以令他看見世界的藥方就在琴裡,條件是彈斷一千條弦後才可以拿出藏在裡面的藥方。一下子就過了一甲子,老樂師帶著另一個少年盲人男生到處流浪唱歌,終於彈斷了第一千根弦,藥方被他拿出來⋯⋯後來怎麼樣我不多談了。


那麼,黃耀明的同名歌跟這電影有什麼關係嗎?我看來是有主題上的先後關係。〈邊走邊唱〉歌詞的詮釋分歧我認為在於如何「你」似乎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你」是一個跟自己有爭執矛盾的人,第二種「你」是擬人地說那個將要離開的「禁地」,但不論是那種詮釋,詞中的主人翁都是被設定在將要上路那一刻。他無疑想去「奇蹟的角落」,但去多久、怎樣去、有沒有旅伴、想在新地方得到什麼等等的問題,歌詞都未有描述,而電影正正是這方面的延伸,但在「想找什麼」這點上我覺得最有趣。



想找的東西在電影是清楚的,老樂師一心想醫好雙眼,正如他在四十三分鐘說的:「六十年的功夫,就為了看一眼,值嗎?啥都沒了,沒了的就再也找不回來,剩下的就只是那張藥方,值嗎?值的。」我不太相信他最好覺得是值得的。反而,在歌曲中想找的東西是模糊的,這就有鬆動的可能,唯有這鬆動才能避免重蹈老藥師的覆轍。在本來的地方都未找到的東西,為何有那麼大的信心令離鄉的人認為能在異地找到?所以,除了一直尋找想找的東西之外,我認為必須一直反覆檢視和調整想找東西這件事,特別是調整那種無基礎的信心,不然只會落得悲慘的結局。這種邊走邊唱才是值得追求的吧,尤其對於近年飄泊的你我他她。


而且,最有趣的是,有時在自己想找的東西之外,也會有些突然的收獲。上月有傳聞說〈邊走邊唱〉的歌名不是林夕想的,我直接問了林夕,得到了我珍而重之的答案。不知下次我會遇到什麼?遇到後又會否改變我本來想找的東西?


《邊走邊唱》

作詞: 林夕

作曲: 黃耀明、蔡德才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YouTube @ AnthonyWongVEVO, YESASIA

 

32 次查看0 則留言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