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無哀樂 - 為電影作現場配樂
- 聲無哀樂
- 3月2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電影配樂的現場表演很常見,最出名的可能是久石讓表演他為宮崎駿配樂的作品。這好像反映電影配樂有它本身的價值,可以多少獨立於影像而依然有吸引力,所以聽眾才會想聽現場表演。試試想象以下的情況:今天去戲院看電影,它的配樂全部變成了現場演奏,再假設現場演奏的水準都很高,這樣會否更美妙?
無聲電影其實只有最初真的是無聲。當由短片發展到長片,配樂也從之而來。那陣時拍攝的菲林並沒有音軌,所以配樂是播放電影的時候現場演奏的。至少在1920年代,這樣的操作已經很常見。巴斯特.基頓的《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的後半部既魔幻,因為男主角發夢夢到自己走進了電影裡面,又現實,因為他所走進的劇場式戲院確實是那個年代的正常規格,台上是螢幕,台下是樂手,樂手後面才是觀眾。
現在配樂演奏會場有時也會放個螢幕,讓聽眾知道當下表演的配樂是屬於那一幕。只可惜它們都是斷斷續續的,因為出名的配樂通常都散落於不同電影。我卻偏偏想復古地看一次以單一電影為主的現場配樂演奏。電影的環境聲和對白依舊跟電影播出來,只把配樂替換成現場演奏。這完全是輕易而舉的技術操作,但偏偏有一點會讓整件事變得奇怪——究竟燈光要亮著,好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樂隊,或是要關掉,好讓觀眾利用現場音樂去欣賞劇情,還是半光半暗像課堂教書那樣?亮著難看到劇情,關掉則可能忘了留意配樂,課堂燈光最易令人睡覺。偏要選一樣的話,看來是亮著比較好。只要觀眾以前看過電影,大概知道劇情,就不會被它牽引,而亮燈又提示觀眾這兒是特別的現場演奏。
可是,我也好奇久石讓的配樂是否真的能像一百年前那樣演奏。始終很多東西早就有變化,例如無聲電影的配樂幾乎是不會終斷的,主要因為沒有真人對話。退後一步來說,如果《花火》不適合,還好久石讓曾為另一套基頓的名著《將軍號》(The General,1926)重新配樂。當年它的放映本來就是現場演奏,只是現在變成了久石讓及其新配樂,這看來比《花火》更適合。雖然發生這兩場演奏的機率極低,但僅僅幻想一下都令我很興奮。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巴斯特.基頓《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Amazo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