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無哀樂 - 歌曲的不完整和壽命
-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 6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喜歡石黑一雄的小說大有人在,但似乎他的歌詞要直到他出版《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 Lyrics for Stacey Kent》才為人熟悉。裡面收錄了十六首歌詞連插圖,當中五首未錄音。歌詞集這件事,在香港也有不少填詞人出過,甚至舉行過以歌詞作品為題的演唱會。但是,這本書最特別的是石黑一雄寫了一篇十頁的重要引言,非常值得細讀。沒有書的讀者也可以一段網上錄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3ItM5AQZs&t=4111s),它是石黑一雄和其他人的對談,內容雖然不像引言那樣聚焦,但也涵蓋了引言的重點。

引言的開頭他說,儘管他是以小說成名,他最初其實是因為著迷音樂而開始寫歌的。從很多流行和爵士歌曲中,他漸漸找到自己的風格——以愈來愈簡單的和弦配上表面是沉悶的歌詞,但字裡行間都充滿情感,它們只會偶爾浮上來。當他寫小說時,他也大致上使用這個進路,尤其是早期作品。他說,當他三十四歲出版第三本小說《長日將盡》,他依然不熟悉經典文學,反而著迷不同地方的電影和背誦了二百首的歌曲。現在的他反問自己:「無日無夜彎腰彈結他的日子對於自己後來的小說寫作究竟有沒有什麼獨特幫助?」他說有,但在這引言中,他只收窄地講一件事:壽命。
石黑一雄認為太多人討論寫作方法時,只顧如何捉住讀者眼球,令他們一直看下去。這是無可厚非,但他更想思考為什麼某些故事能在讀者看完後很久依然留下深刻記憶,以及是如何做到的。比起小說,一首歌和它的壽命更能突顯這件事,因為明明只是幾分鐘的歌,比起看電影,它沒有畫面的震撼,比起看小說,它甚至短過短篇小說,為什麼某些歌的壽命特別長?他坦言,他到現在都未能歸納出長壽的神奇元素,但偉大的歌曲給了他一些啟發。
相比小說總想追求完整,仔細發揮人物心理,清楚展現每一個情節,收束所有的故事線,不容許未解決的事情和謎底,歌曲反而能從這些標準鬆開。石黑一雄總結地說:「我這樣認為,好的歌曲能在心靈中反覆出現正正是因為它們不完整。」不完整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歌曲有眾多限制,例如字數、旋律的內在發展、和弦的情緒等等。儘管一方面有限制,聽歌近似於生命經驗,因為兩者都充滿困惑、既看不到的陰暗角落、又期望最終被疏理。另一方面,一首歌又近似於一個故事,因為兩者都提供了一些淨化、在不連貫之中出現可被理解的大綱、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情緒字彙。在這些思想味道較濃的內容之後,引言最後解釋石黑一雄和歌手(Stacey Kent)之間的交往和重啟他寫歌詞的機遇。

既然石黑一雄認為長壽的流行歌或爵士歌是因為其不完整性,他寫的歌必定可以從這個角度欣賞,即使他在寫作的途中不是把長壽當成唯一目標,所以我在聽書中收錄的歌,也大致用上這個角度去聽去讀,偏得我心的包括〈I Wish I Could Go Travelling Again〉、〈The Changing Lights〉和〈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由於還有五首未錄音,那些我只能先讀歌詞,等待歌曲面世,再去聽歌讀詞。石黑一雄的引言後段,寫出了他不知道出版歌詞集是不是適合,因為歌詞在極少情況下能抽離歌曲被閱讀,而依然有它的影響力,所以他堅持歌詞跟詩是不同的。既然歌曲未被出版,我更應該把那五份歌詞僅僅看成是預習,不要把預習看成是對它們的壽命的判斷,卻又繼續思考究竟石黑一雄所指的不完整,會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YouTube @ Southbank Cent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