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無哀樂 - 寶山珈琲:珈琲/寧靜/音樂

聲無哀樂

隻身因事到台北的日子,我總會到「珈琲寶山」。台北那麼多咖啡或珈琲店,為什麼選它?三個原因。第一是咖啡,我只選中杯鳶。雖然長年飲咖啡,可惜沒有系統學過咖啡知識,不懂說明那種有點苦但又順暢地喝下去的味道。第二是長久的寧靜。菜單上清楚寫道:「這裡不是菜市場也不是你家,聊天注意音量,太吵不適合會請你離開。」我拍的照片當然違反「拍照請留在自己座位上」,但我先問過老闆才拍,謝謝他的包容。



第三是黑膠音樂。平日生意不算很忙,老闆有空播爵士樂黑膠。只有當生意忙到沒有時間換黑膠才用上串流平台。我不熟悉爵士樂,除非讓Siri去聽它,不然我都不知道那是誰的作品。在陌生背景音樂下讀書寫字很適切,因為不會被它吸引到我專心聽音樂,而忘了正事。有時候,若能認出曲目,放下筆專心聽一首半首是個休息手指和腦袋的好活動。這次周末去寶山,開店後老闆很忙,靜止的唱盤上放著《This Here is Bobby Timmons》。他為全部客人沖好咖啡後,還要處理雜事和清潔,未有喘息時間。我讀書讀到頸酸,舉頭望不到明月,但望到老闆在換黑膠,才發現串流已經在我不知不覺的時候被黑膠取代。可見在可以選擇的時候,老闆寧願選麻煩的黑膠,而不是方便的串流。



上月聽馬世芳分享,他被問到為什麼他多數選擇實體音樂。他回答,放實體音樂雖然比較麻煩,但整個過程會讓聽眾更專注去聽音樂,而且順著歌手設計的排列去聽,很可能會更了解整張專輯。我不能不同意。之前家中有地方放唱盤,但搬屋後,客廳變細,唱盤被迫暫時停業,業已四年,仍在抽屜底層。要重新設計客廳的心願很強烈,很想讓它重見天日,甚至學老闆那樣在唱盤後方弄一個展示架子。現在他的架子放著《Mari Nakamoto III with Isao Suzuki & Kazumi Watanabe》,又是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音樂家,可惜我未有時間完整聽這一面就趕著結賬。老闆徐徐問:「是時候回去了嗎?」怎麼覺得他在問我是不是終於要回到黑膠的世界,我心虛一笑。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