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黑澤明電影多數以1950年《羅生門》為界,這齣金獅獎得獎電影是中期的開始,直到他第一套彩色電影1970年《電車狂》便進入晚期。這種分類在電影學者的眼光中或者很受爭議,但姑且如此區分。在早期電影中,1947年《美好的星期天》算是較冷門的作品,但當中的音樂主題其實比同期和同時代的電影走前很多。
片尾最偉大也最富創意的一幕是女朋友直面鏡頭面對觀眾,為的是想我們隔空為她男朋友拍手打氣,去讓他指揮一場無真人演出的交響曲,那是他們二人沒買黃牛票而聽不到的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最後男生激動而真摯地指揮著,觀眾從電影配樂中聽到他所指揮的成果。這無疑很假,但假到一個地步竟能勾住觀眾的心。
我不想談太多劇情,反而想問為什麼選此曲,而不選貝多芬?舒曼?拉赫曼尼諾夫?我大膽猜測原因是兩方面-交響曲的狀態和作曲者的生世。交響曲之未完成正正反映那是開放的,可能完成時會更好,或者更差,而不像所有已完成的交響曲那般已成定論,作曲者想改也難改了。另外,舒伯特死時年僅31歲,在那些著名的短命作曲家中更短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到達莫札特和蕭邦的年齡,不論在藝術歌曲或鋼琴曲目,很可能能在不同曲目上再往前多走一些。
片中男主角沼崎勛1916年出生,1946至47年拍這電影,這不是剛剛好是30至31歲嗎?跟舒伯特相同的年歲,舒伯特死了,但沼崎勛才剛剛開始他的演員生涯幾年,還有很多可能性,是未完成的。他當時身處的戰後日本社會,立刻學習美國的方方面面,使得日本在體制上思想上稍稍開放,而這種改革也是未完成的。這種程度上的吻合似乎說明了黑澤明是精打細算地選那曲目的,這本應該令此電影的地位不亞於1948年的《酩酊天使》,可惜沼崎勛始終不夠三船敏郎那麼具可塑性,情節上也確實沒那麼戲劇性,而且不出七年,沼崎勛就死了,年僅37歲。雖然如此,但只要我聽到舒伯特此曲,看到沼崎勛此片,就想到我必須好好把握和珍惜每個星期天,甚至每天。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Günter Wand conducts NDR Sinfonieorchester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Schleswig-Holstein Musik Festival 2001
作者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美好的星期天》劇照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