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無哀樂 -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也不要問我到哪裡去

  • 聲無哀樂
  • 4月1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香港看海不難,但要空無一人地看一片不見島嶼和建築的海就很難。1959年楚浮《四百擊》結尾,男孩從兒童院中逃出來是流浪的開始,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沙灘上,本來想繼續往前,他沒有下水,回頭直視鏡頭,既顯示他不知道自己想去要去哪裡,只知道不要再回到兒童院,又像在審問成年觀眾你敢不敢逃出來去流浪。電影就這樣完結,轉眼二十年,齊豫〈橄欖樹〉應該是華人世界中最出名的流浪歌曲,很多人都能哼出一段:「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詞人三毛的背景令聽眾對她很有興趣,追讀她在世界各地的奇幻經歷,讓讀者在未有互聯網的日子淺嚐到另一面另一種的世界。



如果《四百擊》是流浪的開始,〈橄欖樹〉是流浪者的心聲,半世紀後的社會卻似乎都不鼓勵流浪。在大部份情況,旅行變得很安全,目的地很明確,網絡很可靠,定位很穩定,除非故意遠離這些保障,例如謝旺霖。有些前人的本意也不是去流浪,只是遠行本身就伴隨更大的未知。相比之下,以現在的角度去看,那種經歷便像流浪。另外,未知也有程度分別。被刪掉的〈橄欖樹〉歌詞「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姑娘的大眼睛」其實清楚說出了主角的目的地,《四百擊》的留白結局反映男孩仍未知道下一步要去那裡做什麼。相比之下,我從來都做好計劃。用MBTI去說就是一個J人,流浪者卻是P人,只會宏觀地設定目的地,而微觀地跟當下直覺和機緣行事。或者正因為他們跟我如此不同,我才被他們吸引,吸引到帶著舒國治《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到海邊。到了海邊卻又專心不來,只盯著這片海,摸著書的封面,心思思想學那些流浪者。可惜本性難移,如果有流浪者走來跟我聊天,問我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都能好好回答,但當我問流浪者同樣的問題,應該只會聽到以下的答案:「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也不要問我到哪裡去」,說完就離去,去往未知。



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KKBOX,《四百擊》,作者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