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暫且稱為「浸大詞派」的原因必須以正反兩面去談。反面來說,某些藝術史的派別命名是當事人發起的,例如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這類的名稱通常會提到其團體的核心思想,但我未能在三人中看出一個核心思想,所以這種進路便不在我考慮之列。另外我曾想過以「周耀輝派」等以一人為中心的名字,但我嫌這太過以周耀輝為中心,給人感覺一人在上,其他人在下的感覺,但這正正不是周耀輝本人所持守的教學態度。即使周耀輝是帶領者,我也不想太放大周耀輝一人。另外這強調一人的進路,會使整個派別變得封閉,好像要求每一個人都要跟周耀輝有過交往。反而,我認為可以把關注放在周耀輝的影響力那邊,而非他這個人本身。周耀輝已經在浸大十年,所以即使某學生從來沒上過歌詞班,周耀輝本人對人文及創作系的學生也有不少影響,但是否對大部份浸大學生有影響我則不敢肯定,可是他也在浸大校園中推動不少學術和創作的活動,這或多或少會令他的影響力擴大到非人文及創作系的人身上。再加上,雖然上述兩人皆上過歌詞班又是人文及創作系畢業的,我也不能排除以後有浸大出身而沒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但又在精神風格主題等實質方面受周耀輝影響的詞人。由此,我正面地推想出「浸大詞派」一名。
由地方名稱入手本來就有很多的例子,最出名的莫過於初期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批判理論的「法蘭克福學派」和用解構主義去作文學批評「耶魯學派」。但我必須改掉「學派」一詞,因為「學派」的工作則在於理論層面,但他們是在創作方面的,而這創作又並非多元,卻是單一於歌詞這個體裁。我不是指他們各人只寫歌詞不寫其他。周耀輝寫過散文也寫論文,其他人不時也會寫非歌詞的文字,但猶如林夕那樣,林夕的專欄數量多到結集了十幾本書,但只要某人一講起林夕,很難不第一時間想到歌詞。以這個想法推出去,即使周耀輝王樂儀等人寫論文寫散文寫詩,我大膽猜測歌詞是他們的重中之重,所以我相信稱為「詞派」是貼切的。
「浸大詞派」一詞暫時能定下來,最後我想透過比較「浸大詞派」跟其他歌詞團體的分別以顯出它的獨特之處。近二十年,林夕和黃偉文其實都以不同形式創立了團體。林夕未必認同那是團體,但以最寬闊的意義來說,林夕林若寧林日曦三人有著明顯的師徒傳承,雖然林夕近來減產到隨時過兩年再不會寫歌詞,林日曦也幾乎不再為外人寫詞,但由筆名已清楚可見,這主要是單對單師徒傳承,封閉性是頗高的,而且在林日曦以後到現在,這傳承似乎斷了。額外提一點是林夕也曾在伯樂音樂學院開班,但次數不多,學生包括薑檸樂,但要談得上是傳承,則更勉強。黃偉文則在2010年創立填詞人聯盟,他清楚說道:「我是嚴選三人,門檻非常高,」在加入前的年資來說,林寶和喬靖夫寫了11年,陳詠謙也有4年,小克是2011年才加入的,那時他寫了3年。四人各自有特點,也有不同發展,此處我不能詳談,因為重點是在講團體性格,但填詞人聯盟最初的性格也是以工作為主,黃偉文直接談到:「開初時,我可是個中介人。若果到時有人找聯盟填詞是找他們不是我便最好!」而周耀輝雖也有介紹過或找過工作給他的學生,但那始終不是主要目的。最後一個團體是伯樂音樂學院,移居了的林夕當然早就沒有教,現在只剩下幾個在詞壇上影響力不大的填詞人,那些課堂主要教基本技巧為主,沒有什麼可以談得上是獨特性的傳承。
作者IG:@cheukyiuuuu
一個欣賞阿多諾對音樂的態度,但不完全認同他音樂哲學的人。
圖片來源:明周
Comments